陈氏太极拳的第八代传人陈鑫在论太极拳本质时讲到,“开合虚实为太极,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互为其根”在太极拳运动中占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其中阴阳、虚实互为其根是太极拳运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太极拳互为其根的三大要点吧。
何为互为其根?首先,它是两者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其次,两者之间的属性在变换中互换。与互为其根同时出现的还有互为其梢,根与梢总是同时不同位伴随着出现。在太极拳运动中,阴阳虚实等表现的形式总是同时不同位伴随着出现,而各自的运动状态又在不断的转换,这种发生转换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对称的运动状态。如同汽车的车轮上任何对称两点其运动状态无不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当运动位置发生互换后,其各自的运动性质也同时发生了互换,这样一种运动状态便是互为其根。这种运动是既对立又统一,既排斥又依赖的关系,诸如动与静、虚与实、柔与刚、隐与现、攻与防等均是同时不同位互为其根的表现方式。要实现这样一种运动状态,其运动就必须是一种无始无终、阴阳无偏的运动。陈鑫在《太极拳总论》中言道:“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跟
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太极拳运动就是通过意识的作用引导身体千肢百骸产生的一种辩证运动。特别要注意的是:第一,这种运动由意识引导产生;第二,千肢百骸(不仅仅是四肢或是身体的某一部分)全部参加了运动;第三,最重要的也是与其他运动相区别的是辩证运动,这种运动是阴阳、虚实、开合同时不同位的运动。可见这种运动必须是一种平衡的、对称的、连续的运动。为了实现连续的运动,必须进行封闭的无始无终的立体弧形运动。这种运动的内在要求必须是互为其根式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在内不在外的辩证运动。因为太极拳在行功中,先有意动,接而劲动,再有形动,无论何时,无论何处,都必须分清虚实,而形体的虚实是由意识的阴阳导致内劲阴阳两气所支配产生的。只有通过意识阴阳互为其根不断进行变化,才可能实现太极拳所要求的“你形快,不如我意快”。
1.体松是实现互为其根的前提。太极拳所要求的体松,简单地讲就是将身体放长,放就是拔,拔是一种前、后、左、右,上、下等对称的对拉,缺了对方就无从谈“拔”,可见“拔”是一种互为其根式的拔,决不是简单的将身体往上顶或往下落。太极拳要求的体松,是一种由内达外通过意识的作用将身体放长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意识参与的、主动的、精神贯注的上下、左右、前后互为其根式的松,并非“无精打彩”,消极的所谓“松”。从内讲是气往下沉、意向上升,是一种空的感觉;从外形身法上必须达到:虚领顶颈,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护臀,落胯,两股前节有力。
2.虚实清楚是实现互为其根运动的途径。太极拳的虚实应该认为是内劲的隐现,即隐虚,现实。虚实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总枢纽意识和腰跨互为其根变化来实现的,意识必须走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腰的虚实分清是通过两肾互为其根的抽换来完成的,抽左肾落右肾,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左虚右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反之则右虚左实。两者总是互为其根,实现虚实同时不同位。在太极拳运动中必须分清虚实才不至于犯双重之病。在这一虚实的前提下还须处处分清虚实,即内劲的隐现,务必使其互为其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太极拳真正的懂劲。
3.分清动静是实现互为其根的根本。太极拳的动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运动和静止,太极拳动静从本质上讲动则生阳,静生阴,动为开,静为合。当行功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尝不静,及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尝不动。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合乎自然,此太极拳术之所以妙也。太极拳起势时,由无极生太极,由静而动。即由阴阳的隐到阴阳的现,当然现中有隐,隐中有现。收势时,由太极复归无极,由动而静。阴阳由现复归于隐,在隐中又包含着阴阳。在太极行功实践中,动静务使其互为其根,务使一切姿势皆有动即是静,静即是动之意,才能实现分合变化无不如意。
太极拳运动自始至终存在着动与静、虚与实、柔与刚、攻与防等对立统一的互为其根式的矛盾运动。在练习太极拳时,重要的是去理解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不丢不顶,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真正含义和实质,从中感悟和体认太极拳。虽然太极拳的风格和形式多样,但是理为一贯,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只要能悉心体认,用心钻研,持之以恒,“养虚灵生智慧以悟拳道”,就一定会登人太极拳殿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