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电视剧中常会有这样的桥段,盗贼为了要顺利的盗窃,会在受害者的酒水里面加一种粉末,一喝不出几秒钟就到底昏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蒙汗药,那么显示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呢?有的话成分又是什么呢?
蒙汗药,多见于古典白话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蒙汗药为粉末状,不下在酒里,故成悬浮液,酒色显得浑黄。蒙汗药与酒配伍,真可谓“珠联璧合”,麻醉效果更佳,药力见效快,真是出门便倒,倒头便睡。在《水浒传》第十六回里,梁山好汉晁盖等人为智取生辰纲,用蒙汗药下到酒里,把军汉麻翻在地,然后大摇大摆地推车劫去财物。
一、曼陀罗花是蒙汗药的主要成分。曼陀罗是一种有毒草本,夏秋开花,花冠漏斗状。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中载有麻醉剂“睡圣散”,其主药为曼陀罗花。书中说:“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伤人。”
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记载:在广西,漫山遍野生长着一种叫做曼陀罗花的草药。这种草叶子肥大,开白花,结出的果实如茄子一般,浑身长满小刺。人服后,便昏睡,没有知觉但也不伤人性命。于是,窃贼们把它采来,晒干后磨成粉状,偷偷放入欲窃者的饮食中,那人便沉睡过去,贼便可轻轻松松窃得钱物,逃之夭夭。
上述材料表明,南宋时期,以曼陀罗花作为麻醉药应用于外伤治疗已经相当普遍。正因为曼陀罗花的药理已被不少人所熟知,又易采撷,所以绿林好汉用曼陀罗花制成蒙汗药,使人食之不省人事,尔后窃取钱财。
我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曼陀罗花有麻醉作用,并已用于临床。看来,曼陀罗花是蒙汗药的主要药物成分是有一定根据的。
二、草乌末是蒙汗药的主要成分。草乌是中医常用的药物,《齐东野语》记载“草乌末同一草食之即死,三日后活。”经化学分析,草乌含有乌头碱,乌头碱对人体的各种神经末梢及神经中枢具有先兴奋后麻醉的作用。公元前7世纪晋国的骊姬就用乌头来谋害政敌。骊姬企图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取代嫡出的太子申生,曾在酒中放入“鸩”,让太子献给晋献公。
当晋献公饮前祭地时发现这是毒酒,骊姬把酒让小臣喝,果然食者都中毒。这样,骊姬的阴谋得逞,终于除掉太子申生。另外,明定王朱肃的《普济方》中也载有用于麻醉的草乌散,就是以草乌末为主料。由此看来,以草乌末为主要成分作蒙汗药是极有可能的。
三、押不庐是蒙汗药的主要成分。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中有关于押不庐的记述:“回回国之西数千里,地产一物极毒,全类人形,若人参之状,其酋名之曰押不庐。取出晒干,别用他药治之,每以少许磨酒饮入,则通身麻痹而死,虽加刀斧亦不知也。至三日后,别以少药投之即活。”押不庐,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曾予以着录。看来,产于阿拉伯国家的押不庐可能就是《一千零一夜》中哈里发用的麻醉药。显然,这种药在宋代曾传到我国。
微信中曾流传过这样一条“紧急通知”:有人拿香皂去家里推销,只要你一闻,一两分钟就会晕过去,随后值钱的东西都被拿走……除闻气味外,被迷倒的经历还包括“被人拍肩膀”、“被人用喷雾喷脸”、“吸别人递来的香烟”等,甚至什么征兆都没有,就迷迷糊糊地受人摆布。
综观这些形形色色的传言,总结起来无外乎三个特征:一是闻一下就能晕倒;二是闻了之后会乖乖听话;三是清醒过来,对被迷倒期间发生的事,“好像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关于让人闻药之后能晕倒的药物,在临床上确实存在,那属于麻醉药!
临床上确实存在吸入麻醉的方法,挥发性麻醉药物从呼吸道吸入,通过肺、脑血液循环,抑制中枢神经所产生的麻醉作用。但这类药物对剂量和起效时间都有要求。具有麻醉作用的气体通常需要在密闭环境下大剂量持续给药才能起效,医院里用的麻醉剂都要使用面罩饱和吸入才能达到麻醉的效果,一闻就晕基本不可能。
“而且,医学上的吸入性麻醉剂具有刺激性气味,本身味道就不好闻,不可能让犯罪分子在人们察觉不到的情况下实施犯罪。”目前还没有能让人失去自主意识还能保持行动能力的气态麻醉药。
在类似的“迷药流言”中,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闻了迷药后,出现类似“被催眠”的效果,完全任人摆布,自己却浑然不知,这属于“催眠”的范畴。
从心理学上讲,确实有催眠一说。不过催眠不是借助药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牟晓冬博士在2014年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催眠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是帮助对方安静下来,以助于交流。
催眠也没那样神奇。人进入催眠状态后是有意识的。如果催眠师要求被催眠者做一些不合适的行为,被催眠者有自我保护本能,会从催眠状态中跳出来。
而且催眠跟环境及个体性格有很大关系。催眠要在安静、密闭的环境,配合舒缓的音乐、灯光,还要对方愿意配合,对催眠师足够信任,才可能成功催眠。一般易受暗示,有过心理创伤,意志薄弱的人较易被催眠。
相关文章